引言:冬季天氣低溫、乾冷環境,皮膚未注意保濕、補充乳液,往往易在接觸冷空氣,造成乾燥問題,誘發相關冬季癢、過敏性皮膚炎如風寒性蕁麻疹等不適症狀。包括皮膚乾燥,脫屑伴隨著搔癢,或是搔抓後出現一塊塊風疹塊,都讓人十分不適。本身有過敏體質者更應注意防範,應積極從皮膚保養、飲食部分注意調理,才能有效預防皮膚病變。
冬季癢又稱為「冬季濕疹」或「乾性濕疹」,是冬天常見的一種皮膚病。中醫師李明哲表示,乾性皮膚的族群,或是更年期後的女性,都是高危險群,好發的部位是皮膚油脂分泌最少的小腿前側以及腰部附近。嚴重時可能還會造成皮膚潰爛、皮膚變厚現象,所以不可不慎。中醫將冬季癢歸於「癢風」的範疇,常見於血虛或是陰虛體質者。
中醫師李明哲表示,中醫認為,「風勝濕」;原理就如同是地上有水,如果使用電風扇吹,水就會被帶走。秋冬季相對溼度比較低,所以如果平常體質就是乾性皮膚的人,就容易有皮膚脫屑、冬季癢、富貴手的問題。
而呼吸道比較弱的人也容易造成黏膜的乾燥而引發乾咳,或是有過敏體質的人(如過敏性鼻炎、蕁麻疹等),也就容易在天氣溫度轉變時惡化,這也是中醫講的環境因素。
為什麼巷在同樣的季節裡有人會有症狀,而有的人卻沒有?李明哲醫師表示,這是體質因素,中醫認為血虛或是陰虛的人容易生「風」,而風就會造成水分的流失,而造成皮膚的乾燥而有癢的症狀。
「血虛」者常見的症狀有面白或是面黃、頭暈、手掌血色較白、皮膚乾燥、睡眠不好、月經量少或延後不來等。「陰虛」則是在血虛的症狀上加上熱象,例如更年期婦女的潮熱、手腳發燙、煩躁、口乾、便秘等。所以外在的環境因素,跟內在的體質因素,會共同導致冬季癢的發生。
此外,醫師指出,冬季癢也可能造成相關後遺症,尤其是對於糖尿病人,小小的傷口都可能會引起蜂窩性組織炎,進而導致截肢,還有對於幼童,可能因為睡覺時很癢,卻無法克制拼命抓癢,結果整個小腿都是抓痕破皮流血,最後留下長久性的疤痕,應注意防範。
台灣新生報更新日期:2009/11/21 00:07 ◎記者鄭綿綿/專題報導
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article/url/d/a/091121/128/1vdka.html
《冬季皮膚保健》多補充膠質食物 如木耳、雞爪、豬皮
中醫治療冬季癢可分內治與外治法。中醫師李明哲表示,內治法分為血虛、陰虛體質個別調理。外治法部分,則可應用紫雲膏外用,改善皮膚症狀。平常也應配合避免洗澡水溫過高,長時間使用電暖器,皮膚避免過度搔抓,同時可以多補充膠質食物作為保養。
李明哲醫師表示,中醫治療冬季癢,在內治法部分,針對血虛者,可用藥方四物湯(當歸、川芎、芍藥、地黃)、八珍湯(當歸、川芎、芍藥、熟地、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)、當歸飲子(當歸、生地、白芍、川芎、何首烏、荊芥、防風、白疾藜、黃耆、甘草)等調理。而陰虛者,治療可用六味地黃丸(熟地黃、山茱萸、山藥、澤瀉、丹皮、茯苓)、加味逍遙散(柴胡、當歸、白芍、白朮、茯苓、炙甘草、牡丹皮、梔子)、一貫煎(沙參、麥冬、當歸、生地、枸杞、川楝子)等調理。
外治法部分,可用紫雲膏調理,做法為將當歸五錢、紫草一兩切成小碎片,放進三百五十毫升的麻油中浸泡二到三天,然後將麻油及浸泡過的當歸、紫草放入鍋中加熱到一百三十度約二十到三十分,注意時間不要出現焦味,接著將加熱過的油過濾取出,炸乾的當歸與紫草則丟棄不用,等到溫度約降到九十度加入蜜蠟攪拌,最後溫度為六十度時加入冰片,攪伴均勻後就可以倒入瓶中待其凝固,便完成。
如何預防冬季癢?醫師提醒,應避免洗澡過度、水溫過高(泡湯)、或是使用清潔係數太高的沐浴用品,以免導致皮膚油脂流失,造成冬季癢的情況。還有避免使用電暖器,如果要使用可以在室內放一杯水以維持室內相對溼度,避免皮膚乾燥。同時避免熬夜及刺激性飲食,以免導致陰虛或是造成燥熱體質,皮膚變的乾燥。
另外,皮膚若發癢不要搔抓,若產生傷口應該就診治療,尤其是糖尿病的老年患者。洗完澡立刻使用潤膚產品,針對皮膚癢的部份,平常如果發現皮膚有乾燥現象也該立即使用。飲食部份,可以補充膠質,例如木耳、雞爪、雞皮、豬皮等,但是有高膽固醇的病人須注意勿過量。
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:2009/11/21 00:07 ◎記者鄭綿綿/專題報導
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article/url/d/a/091121/128/1vdkd.html
- Nov 21 Sat 2009 22:49
《冬季皮膚保健》
close
《冬季皮膚保健》冬季癢難耐 保養好不受罪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